在黨的二十大開幕會上,大會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皯撜f中國正用實在的行動來兌現實在的承諾?!眹覛夂蛑行闹魅纬睬鍓m稱。
根據氣候變化預估,至少到本世紀中期,全球地表溫度都將繼續上升。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今年6月,我國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什么是“氣候適應型社會”,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
巢清塵:氣候適應型社會指的是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仍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社會。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需要各級政府,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公眾,全社會的重視和廣泛參與,共同應對,從數據、技術、設備和人才等多方面進行儲備。
從氣象部門的角度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包括從大氣觀測轉向地球系統觀測,發展以衛星為主“地空天”協同觀測,覆蓋范圍從國內關鍵區—全國全覆蓋—國際關鍵區,提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觀測;二是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三是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包括提升定量化評估的技術水平和基礎能力,加強敏感領域和重點區域的評估工作;四是強化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包括平時減災,災前準備,災時應變和災后恢復;五是通過上述工作不斷減少氣候變化的預估、影響和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使適應措施精準到位,助力氣候適應型社會的構建。
此外,從協調和推進適應型社會建設的角度,可以考慮:一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科學的頂層設計和長期統籌規劃;二是推進系統性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和適應評估工作;三是開發不同層級和部門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適應的智能平臺;四是將氣候風險管理融入各行各業及地方規劃和建設的全過程。
新京報貝殼財經:《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還提出,“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我國的氣候變化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成果如何,下一步如何提高相關業務能力水平??
巢清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氣象觀測系統,氣候系統觀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地面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9.6%;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25個,覆蓋我國16個氣候關鍵區中的13個,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和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業務化運行,并布局國家級溫室氣體觀測站43個;7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服務全球124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監測由大氣圈向水圈、冰凍圈和生物圈等地區系統圈層拓展,由氣溫、降水、濕度等大氣物理狀態變量向水汽通量、溫室氣體通量等過程變量延伸。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強化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前置的重要性,氣象等有關部門應持續增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并重點強化幾方面業務科研工作。
一是提高氣候系統多圈層基本氣候變量的綜合觀測能力,在氣候承載力脆弱區繼續強化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補充完善氣候系統關鍵要素觀測;增強我國對極地和高山區冰凍圈觀測能力;建設綜合立體氣候和生態氣象觀測網等。
二是加強氣候變化數據庫建設,推進氣候變化大數據產品研制和信息共享,強化數據應用評估和服務水平,實現對不同區域的氣候變化事實分析等。
三是發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建立中國區域精細化網格小時-天-月-季-年-年代際無縫隙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建設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平臺,提升精準預報預測水平,強化預警信息發布和風險防范等。
四是建立氣候變化和重大氣象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技術方法,開展面向農業與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等重點領域的災害風險定量化、動態化評估,研發重大工程與基礎設施極端事件影響監測和風險預警技術,系統提升全社會的氣候韌性水平。
(作者:程維妙?責任編輯:蘇杰西)